西安心理咨询-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      西安心理咨询电话:029-87889380 | 西安心理咨询范围: 西安心理咨询 | 学生心理 | 婚恋心理 | 企业EAP心理 | 厌学心理
YC03
YC02
地址:西安南稍门十字东北角泛美大厦B座2405号
热线:029-87889380 18691886773 13772131982
乘车:12、26、46、31、14、40、215、323、36、258,地铁2号线南门站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心理症状 >

隐性自恋者的9个特征-敏感、内向、玻璃心

编写: 时间:2019-04-14 点击:
咨询预约: 87889380 13772131982 西安心理咨询专家 - 郑老师为您排解各类心理问题
咨询范围: 青少年心理 婚姻情感心理 企业员工心理 职场心理 心理养护
专家提醒: 遇到心理问题,及时咨询心理专家,尽快解决心理问题能够让自己很快进入健康,阳光的生活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隐性自恋者的9个特征-敏感、内向、玻璃心

KY作者 / 咯咯

编辑 / KY主创们

最近,演员杨紫复工的消息窜上热搜,大家才发现这位新生代小花已悄悄停工了两个多月。但复工后,杨紫回应的第一件事,居然是网友嘲讽的“杨紫又胖了”:“我确实胖了,胖了很多。但是我一点也不为此感到自卑与难过。”

网友评论道:对外貌这么敏感这么在意,一有批评就觉得被针对、被伤害,必须立刻回应……还特意强调不自卑,到底是自信还是自卑.

其实,我们身边也有着这样一群人:他们带着诸如“内向”、“低自尊”或者“敏感”这样的标签,可一旦深入接触,就会发现他们内心其实觉得自己非常“特别”、“重要”。

 

心理学家Jonathan Cheek开发了一套测题,列出了一系列这个人群典型的内心独白,其中包括:

 

• 我很容易就陷入自己感兴趣的世界,忘记了他人的存在

• 我感到自己的气质和大多数人都不同

• 当我走进一间屋子时,我总感觉其他人都看我

• 我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批评伤害

• 我经常觉得别人在针对我

• 当其他人来诉说他们的烦恼,占用我的时间并期望得到我的同情时,我会暗地里感到麻烦

• 我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他人的评价

• 我并不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和荣誉

• 我不愿意待在一个团体里,除非我知道里面很多人都欣赏我

如果你发现以上陈述道出了你的心声的话,你可能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类人:隐秘自恋者。

今天的文章,请自恋但不一定自知的各位捂好玻璃心,系好安全带,因为你对自己的认知可能会自此被颠覆。
说到“自恋”这个词,我们更容易想到的,可能是张扬、强势、自吹自擂的这样一种典型的形象。但事实上,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自恋者,他们虽然披着内向、羞怯的外衣,丰富的内心戏却完全不输那些高调的自恋者。
“隐秘自恋者”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,《科学美国人》上发表了一篇关于“安静的自恋者”的文章。加州伯克利大学的PaulWink进一步提出,自恋者其实应该分为两种类型:自大暴露狂(Grandiosity-Exhibitonism;也叫显性自恋)和脆弱敏感型(Vulnerability-Sensitivity;也叫隐性自恋)。
来一起看看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。
哈佛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Craig Malkin指出,所有的自恋者身上都会表现出三个特点,他将其称为“3个E”。
1. 充分利用(exploitation):自恋者会做一切让自己感觉到“我很特别”的事情。为此,他们会不计后果地利用周遭的资源和人。因此,他们通常也都很会操控他人,只是两者使用的策略可能有一些差别。Malkin认为,越是对追求“我很特别”这件事上瘾的人,自恋程度就越高。2. 特权感,测试:你内心有没有一种隐秘的“特权感”)(entitlement): 他们都相信自己是高人一等的。显性自恋会明显地表现出来,而隐性自恋虽不会如此直白,但却会在行为和言语中体现出一种莫名的“别人/这个世界都欠我”或是“我脆弱所以理应被呵护”的感觉。当自己的特权感受到威胁时,他们会表现出极强的敌意和攻击性。

 

3. 共情匮乏(empathy impairments):自恋者并不真的关心他人。如果他们表现出共情,多半是为了营造自己的人设,或者事件本身也与自己的利益挂钩。自恋者本质上是冷漠而自私的。在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中,他们只想谈论自己的事,只关心自己的烦恼和利益。当话题与自己无关时,他们通常会表现得很敷衍,希望主题尽快回到自己身上。


除了两种自恋者的一些共性,自大型自恋和脆弱型自恋者在更多方面是很不一样的。

 

研究发现,在大五人格测试中,显性自恋者的“外向”(Extraversion)程度很高,而在“神经质”(Neuroticism)和“宜人性”(Agreeableness)这两个维度上得分特别低(Miller & Campbell, 2008; Paulhus & Williams, 2002)。外向包括了热情开朗、自信、喜欢和人接触等特点。神经质水平代表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性,以及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 。而宜人性则与社会亲和力,合作能力,以及人际和谐度有关。

显性自恋者其实情绪比较稳定,但社会人际关系很差。而隐性自恋的人则展现出了非常高的神经质水平,但在外向和宜人性上得分很低(Hendin& Cheek, 1997; Miller et al., 2010)。隐性自恋者反之,情绪波动很大、敏感易受伤,但他们在社会人际关系中也一样会显得不和谐。

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都会显得冷酷、有攻击性且多与人不睦。但Miller等人(2010)的研究指出,在这一点上,两类自恋者依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内在原因。

 

他们发现,显性自恋的低宜人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在人际中自大、膨胀的态度,他们喜欢主动发起攻击,贬低或轻视他人,而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自我拔高(self-enhancement)。

 

但,与隐性自恋的低宜人性最相关的因素,是他们对世界和他人的不信任。由于他们的低调和内向,这类自恋者不仅很少显得自大,甚至可能看起来是谦逊的。而隐性自恋者在人际中的攻击性则主要表现在他们极高的防备心。

 

由于他们极其敏感,并倾向于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语和行为,他们很容易认为别人在攻击、针对自己,然后立刻对此作出回应,比如对他人进行反击。这种对他人动机的曲解和妖魔化,是隐性自恋者身上常见的一种敌意归因偏差(hostile attribution bias)。

 

因此,从研究结果上来看,显性和隐性自恋者确实是看起来性格完全不同的两种人。

隐性自恋者时常被拿来和内向、高敏和低自尊人群一起讨论。的确,隐性自恋和这几类人存在一些类似的特质,但他们本质上又是完全不同的。

 

· 隐性自恋、高敏感和低自尊的“玻璃心”:虽然都对外界的声音和评价敏感,但低自尊和高敏感人群在面对责备、伤害或挫败时,更多的是感受到伤心和丧气,并倾向于向内归因(认为是自己的问题)。

 

而隐性自恋者却会感到愤怒和怨恨。他们完全无法接受他人说自己任何不好,且倾向于外归因(认为都是别人或环境的问题)。隐性自恋者抱有一种“世界对我不公平”、“我应该被更好地对待”的执念。

 

· 隐性自恋者与真正的内向者:真正的内向者享受内在状态,真心的喜欢独处。而隐性自恋者更像是一种“伪内向”,因为他们其实非常渴望关注,也并不能从独处中获得快乐。


隐性自恋者最大的痛苦,在于他们身上那些显性自恋者所没有的脆弱、纠结和矛盾。

 

1. 自恋与低自尊,是他们身上分不开的两个面

 

在针对自恋和自尊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,隐性自恋和自尊始终呈负相关关系。(Miller & Campbell, 2008; Pincus et al., 2009; Sedikides et al.,2004)。也就是说,隐性自恋与低自尊往往是共存的。

 

所以,脆弱的他们一面无法接纳自己,觉得自己一无是处;另一方面,又隐秘地怀揣着“我其实很独特”的幻想。比如,他们可能一边为自己不讨人喜欢而diss自己,一边又抱着一种“是那些普通人都不能理解我”的自命不凡。但事实上,他们无法像显性自恋那样毫不心虚地自吹自擂,也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没有那样的自信和勇气。

 

2. 他们在关系中让对方痛苦,也让自己痛苦

 

一方面,由于隐性自恋者并不像显性自恋者那样容易辨识,所以往往越是亲近的人,才越能感受到他们身上冷漠、自私、敏感和充满攻击性的一面。另一方面,隐性自恋者自身的敏感、脆弱,以及无法信任他人的特点,也会给他们自己带来痛苦。

 

相较之下,显性自恋则要“幸运”许多。纵使他们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,但他们自己却安然无事,因为他们在关系中总是安定地以自我为中心,既不敏感,也不多疑,更不会感受到对方的痛苦。

 

3. 他们饱受情绪问题的煎熬

 

前文提到,隐秘自恋者的神经质人格,使得他们的情绪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。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情绪化,且容易感受到更多的“负面情绪”——焦虑、担忧、害怕、挫败……都是他们的日常体验。Miller等人(2011)的研究进一步指出,这些隐秘的自恋者真的更容易被诊断出焦虑症、抑郁症等和情绪有关的心理疾病。



自恋型人格的研究者们表示,隐性自恋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(Miller et al., 2010; Otway &Vignoles, 2006)。从研究结果上来看,只有隐性自恋与童年虐待和负面教养模式呈现出了显著的相关关系。

 

隐性自恋的形成,被认为与父母的完美主义和不稳定的教养模式有关。一种常见的情况是,父母对他们有极高的、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待。当达到标准时,父母会将他们“捧到天上去”——“我的儿子/女儿果然是最棒的”,并喜欢在外人面前将孩子作为谈资,说一些夸张的话(e.g. “我们家XX,是他们全班最聪明的”)。

 

而当他们未能满足父母的要求时,就立刻会被贬低得一文不值——“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”。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之下,隐性自恋者身上往往的确存在着一些比较出众的、能够为之骄傲的地方。但同时,他们并没有建立起健康的自尊感。他们的经历告诉他们,“缺点”是不好的、不被接受的,只有“优点”有存在的价值。

 

前面提到,隐性自恋者的攻击性更多的源于对世界的不信任。当隐性自恋表现出攻击性的时候,他们不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,而是在“保护”自己。即使他们对他人的恶意揣测大都是错误的,但他们依然会如此往复。而这正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一直在避免回到过去熟悉的人际模式中——生怕自己哪一点没有做好,就被质疑、被否定、被攻击的日常。


自恋型人格的研究者们表示,隐性自恋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(Miller et al., 2010; Otway &Vignoles, 2006)。从研究结果上来看,只有隐性自恋与童年虐待和负面教养模式呈现出了显著的相关关系。

 

隐性自恋的形成,被认为与父母的完美主义和不稳定的教养模式有关。一种常见的情况是,父母对他们有极高的、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待。当达到标准时,父母会将他们“捧到天上去”——“我的儿子/女儿果然是最棒的”,并喜欢在外人面前将孩子作为谈资,说一些夸张的话(e.g. “我们家XX,是他们全班最聪明的”)。

 

而当他们未能满足父母的要求时,就立刻会被贬低得一文不值——“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”。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之下,隐性自恋者身上往往的确存在着一些比较出众的、能够为之骄傲的地方。但同时,他们并没有建立起健康的自尊感。他们的经历告诉他们,“缺点”是不好的、不被接受的,只有“优点”有存在的价值。

 

前面提到,隐性自恋者的攻击性更多的源于对世界的不信任。当隐性自恋表现出攻击性的时候,他们不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,而是在“保护”自己。即使他们对他人的恶意揣测大都是错误的,但他们依然会如此往复。而这正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一直在避免回到过去熟悉的人际模式中——生怕自己哪一点没有做好,就被质疑、被否定、被攻击的日常。


对于隐性自恋来说,承认自己自恋是困难的。他们往往能够隐约察觉到自己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,另一方面又特别虚弱,但也通常会压制对自己的自恋的认知,选择不去相信和面对。

 

但如果,你已经意识到,且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了的话, 我们想将以下几条建议分享给你:

 

1. 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挪开,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和善意

 

Raposa, Laws和Ansell(2016)的研究发现,与没有做出利他举动的志愿者相比,那些被要求向他人释放善意、帮助他人的志愿者在事后表示心情变好了,且这种好心情会持续较长的时间。此外,针对那些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的实验结果显示,为他人做事尤其有利于缓解焦虑、抑郁等情绪。

 

Roposa等人指出,主动帮助他人可以增强一个人的意义感和自我效能感,并促进催产素和多巴胺的分泌,及时地提升我们的幸福感。所以,经常感到焦虑和心情低落的隐性自恋者,如果学着把对自己的过分关注分给他人一些,可能反而会变得比较轻松和快乐。

 

2. 将他人放到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,练习说出自己的感受

 

隐秘自恋者难以与他人亲近,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一个重要的原因,是他们时刻都想表现出一种“我比你厉害/我比你特别”的感觉。一旦在他人面前显露出自己的弱点或脆弱,他们就会有一种“这样我就输了”的感觉。

 

但事实上,不管是与朋友、伴侣还是家人的关系中,适当地暴露自己的脆弱,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,都是建立真正的联结不可少的一部分。放下心中那种“别人都在等我犯错,等着嘲笑我”的预设,练习在下意识地想要率先发起攻击来“保护”自己时,先告诉对方你此时的感受。这样做并不代表你的虚弱,而是在向对方传达:我想努力和你好好相处。

 

3. 学习真正的、健康的自尊

 

自尊与自恋的区别在于,自尊是指在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的情况下,依然喜欢自己,接纳自己。而不是靠着没有依据的、空洞的“我很特别”、“我很厉害”来支撑自己。自尊和自信的来源不是优越感,也不是关于自身完美的幻觉,而是从内心肯定自我的价值。

 

当你真正能够面对并接受,你像每个人一样,有闪闪发光的优点,也有不那么讨喜的缺点,是这些特质共同组成了你。缺点没有让你显得更虚弱,也不会让你成为一个不再值得被爱的人。能这样想,或许才是真正的喜欢自己。
 疗愈与蜕变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,在心沁源这个心灵疗愈的家园中, 我们将与您一起活出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友情链接
在线心理咨询
热线电话:
18691886773

心理专家郑老师


微信公众号